《现代语文(学术综合版)》2017年11期
目录
文学研究_中国古代文学研究
战国策士辞令生成背景之探究 梅伟;4-6
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《论佛骨表》 陈玥;7-8
试论苏轼“任圣”人格精神的典范意义 罗建军;8-9
由宋使行程录初探辽代风俗 郎婷婷;10-11
元代咏史诗研究述评 涂小丽;12-14
随园女弟子诗歌述略 高开艳;15-17
《咄咄吟》新探——奕经驻浙江期间之“咄咄”怪事 高婧姝;18-20
文学研究_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
简论新历史小说的“非英雄化倾向” 许可丹;21-23
说“中国式孤独”:刘震云《一句顶一万句》 黄培培;24-26
永远的返乡与命运之思——论格非的《望春风》 梁芬奇;26-28
文学研究_外国文学研究
英国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文学叙事 张天骄;林海霞;29-30
《智利地震》中的暴力元素解读 刘午阳;31-35
《莫比·迪克》和《老人与海》主要人物象征意义对比 王珂;吴嘉平;36-37
海明威小说对话叙事技巧探究——以《祖国对你说什么》为例 牛高妙;38-41
《所罗门之歌》中的“花”“树”意象研究 张荣;41-42
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 马兰;43-45
亨利·詹姆斯早期小说中的空间隐喻——以《黛丝·米勒》为例 包薇;46-47+2
自述者视角下的俄罗斯社会——解读乌特金《自学成才的人们》 王康康;48-50+2
白·夜·行——《白夜行》的叙事技巧浅析 郭惠芬;51-52
《赎罪》中对罗比人性的探析 宋慧雯;53-54
文学研究_文学理论研究
对当代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反思 朱耀龙;55-57
影视与舞台艺术
跨媒介视野下的改编——从小说《白狗秋千架》到电影《暖》 张欣;58-59
影片《荒野猎人》中的印第安人形象解析 高艳宁;60-61
读书与评论
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书评 董偲;62-64
是谁在“遁天倍情”?——《人类世》读记 高天瑶;65-67
教学研究
在场与知趣:回归传统课堂“真”“心”——以《古代文学》为中心 刘砚群;樊露露;68-70+2
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——以延安大学为例 宋珊;71-73
试论高校“现代汉语”课程资料库的建设 唐浩;74-75+2
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和策略探究 袁梅;76-79
新语境中的丁玲课教学 赵永刚;79-82
基于师范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——以“儒家经典导读”为例 杨峰;82-85
基础写作教学中赋形模型与创意模型的融合 李承辉;86-89
互联网+背景下如何把握真实的教学过程 周长青;89-91
回顾与展望我们的中学母语教育——以高考现代文阅读为例 苏培;92-94
《论语》对当前语文“真阅读”教学的启示 毕杰杰;95-96
散文情感教学研究综述 杨静宇;97-98
从古诗词教学中看语文美育的审丑教育 刘立志;98-100
古诗文教学应渗透哪些传统文化知识 薛胜元;101-102
翻转课堂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运用的几点思考 李田秀;103-104
立足高中语文必修课构建“一主两翼三阶”生态阅读的尝试 杨燕;徐天舒;105-106
消极修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舒洲;107-109
高中语文科普文教学浅论——以人教版(必修)为例 段光润;110-111
浅析陶行知“生活教育”理论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王春香;112-113
网络资源,语文教学的平台 许晋芳;冯攸源;114-115
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常用策略 谢治平;116-118
语言研究
试析反义语素合成词“早晚” 周舵;118-119
题元理论视角下的动词“晕”与合成词“动词+晕” 陈洁娜;120-122
怀宁方言中的“得~”结构 程朝;123-124
说定襄话的“们” 李丹;125-126
浅谈平遥方言人称代词 武丽娟;127-131
浅析襄阳方言的名词性小称 杨琳;132-134
“比”字句研究综述 李楠;135-136
汉语修辞中的语体交叉渗透现象探析 陆烁锦;钱华;137-138
新闻报道语篇的照应性 宋雨涵;138-140+2
多模态广告翻译的资源观与社会价值 苏静;141-143
语体学视域下课堂教学语言中的交互现象 冯娴婷;144-146
对外汉语新手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 康小明;147-149
宋词英译中固化视角的不对等 虞谦览;王跃洪;150-152
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处理 杨军昌;153-156
术语和相关专业知识对译文的影响——以中医文本俄译汉为例 张钧;157-159
翻译的动态化完善过程浅论 韩峰;张金忠;159-160
诗配画
马云 徐传武;162
《现代语文·学术综合》稿约 161